您好,欢迎访问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400-123-4158
13800185525
行业资讯
.

半岛平台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入口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手机:13800185525

咨询热线400-123-4158

半岛平台环保行业究竟有没有前途?

发布时间:2023-10-04 02:10:59人气:

  半岛平台先说一个社会经济基本运行模式啊,政府通过主导金融业到房地产到商铺到零售业到制造业,层层剥削,越到底层利润率就越小。而政府通过控制土地和资金成为经济链顶层的最大获利者,由于金融和房地产距离政府最近,也被分配到了很大的一杯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互联网行业因为线上优势降低了成本相对而言也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利润在行业内流动而没有被政府抢走,且大有改造其它行业的能力,比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就足以提高很多行业的效率及商业模式),而制造业就悲催了,明明是财富的创造者却比不上财富的分配者赚钱。而环保行业又是制造业的下游,也就是说环保行业的营收和利润就是工业企业、公用事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成本,也就意味着环保行业的营收和利润有限,不可能超过制造业的利润(其实这也注定了环保行业也必须要靠国家出手直接给政策给补贴然后让国企杀进去才能彻底解决民企缺钱缺关系的底层问题,它就是个脏活累活)。

  这种失衡存在于政策期望值和行业整体水平之实际值之间、从业者对前景之预判和行业发展之多变之间、政策目标之高远和措施方法之简单之间半岛平台、投入之巨大和解决问题之肤浅之间。

  兵马未动,政策现行,这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统一规律。环保这个常年搁置的领域这两年终于被拿到台面上来,然而,由于环保账欠得太多,以及当前境况之棘手,政策的规划就显得有些仓促。

  就这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落地的措施来看,顶层设计不可谓不完善,不管是目标规划,还是措施落地,以及监管。最主要的是,生态环境部职能的强化以及相关政策的明晰,逐渐理清了环保这个烂摊子在权责上的混乱。

  但是,环保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行业,从政策上看,环境问题之改观指日可待,而从环保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来看就难说了。

  水处理行业作为涉及面最广的环保领域,尤其如此。为了追赶和迎合政策,近两年环保公司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翻了百倍千倍,但这不是水处理行业的蓬勃发展,而是蚕食政策红利的逐利行为半岛平台,规模之增长主要为“关系户”的增长,而不是专业人才的增长。

  水处理领域确实门槛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服务能力,而行业内的现状已经成了“只要关系到了就能做”的乱象。(PS:比如前不久才发生的万科物业和中国移动布局环保行业,它们能赢拼的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政府关系,这些在之后会附文详细说明)

  当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是凤毛麟角,行业整体的实际值远远无法企及政策的期望值。许多项目的投资建设成了劳民伤财,当然对部分人而言是捞钱发财。

  就一个领域开始发展、一件事情开始最好而言,环保行业的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其中,也在逐渐出现一批诚心做事的人和企业,这些人和企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行业的未来。

  但是,这批种子选手的长远发展出了需要明朗的政策导向,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营商环境,如给力的金融支持、规范的竞争机制、得力的扶持政策等等,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因素都不甚稳定。

  过去两年环保行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是资金不济问题,金融环境的波动把一大批公司闪进了坑里。(PS:比如业内人士都知道的2018年大量环保公司因为PPP项目的盲目扩张与国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金融去杠杆政策迎头相撞,结果大多数环保民企深陷债务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十万火急之际只得引国资救场,然后高层大换血,最后环保行业变成了国企入主,资金引领,技术为王的趋势,国家也意识到环保行业本身的问题,只靠市场化是不行的,因为风投资本进不来,导致环保行业发展太慢,规模也就起不来,还是要靠国企上场帮忙完成环保的政治任务。之所以风投资本进不来是因为资本发现环保行业不是个赚快钱的地方。以下三点就足以把他们吓跑了:1.回款周期太长且不确定风险太大;2.服务太过个性化,模式很难复制,不易迅速做大;3.很多公司不是缺钱,是缺关系,是甲方能给的稳定预期,这些资本根本帮不上忙,而以上这些特点倒是挺适合国企的。)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行业机制的混乱,劣币驱逐良币、恶性竞争等乱象横生半岛平台。在这种环境下,环保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时是长期得不到健康发展,整体的服务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PS:比如最近的万科物业对环保行业的招投标事件,后面统一说。说到底都是为了钱,说到底就是没钱)

  近年来,环保高压政策接连落地,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儿。正所谓,矫枉必过正,更何况是长期发展滞后的环保行业,强有力的政策在和大程度上推进了问题的改善;但是,很多措施只针对了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根本。

  以水处理领域为例,政策的倒逼下千奇百怪的水处理设备层出不穷;但是,千变万化都是围绕如何应对环保局的检查而来的,最终,不管什么设备都成了应对检查的法器,污水能偷排还是偷排。

  目前,水处理领域所有的措施几乎都在地面上展开,各式各样的一体化设备几近泛滥,但是大多数都难以长久、高效运行,很多水处理措施大多是类似的表面功夫;而根本性、系统性的措施却鲜有触及,比如作为根本问题的地下管网建设。(PS:这已经涉及到给排水专业了,说实话在排水方面,很多城市的地下水管网设计得都有问题,一到下雨天某些区域的雨就流不下去,一下暴雨整个城区全被淹是常态,此外,另外某些城市有些新建的楼盘排水也有问题,这些因为不是表面工程所以长期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实真出起问题来是非常麻烦的,若给水出问题往往是全城范围的停水检修。当然最贵的也是管网建设,这可比建设污水处理厂还要烧钱。)

  再比如河湖长制,表面上体现了治污决心的坚决,而实际上对污染治理的作用几乎没有实质的作用。如此等等,管网建设、农村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几乎没有实质的推进,当下的大多数措施都只是表面功夫,这对政策的要求而言实在远远不够。

  当前环保行业大多数人做的事情极类似于装裱匠的营生,做的还不完全是系统升级的事情,还是面儿上的修修补补。

  一方面,治理环境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尚未深入到低端,另一方面,行业内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根本。

  胡乱建设、建而不用仍旧是最刺眼且痛心的现象,许多地方的规划决策没有章法,任性而为,不作科学、深度的探讨,项目就草草上马,最后却以烂尾了结,浪费资源。

  在这两年的强力政策下,很多人享受了一波政策红利,误以为行业发展从此一马平川。

  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尚有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只是做好了顶层设计,落地实行、督查监管、规范行业等等根本性的东西做不好,行业就谈不上发展。

  此外,决策与执行不应该脱钩,不但不能脱钩,还要多方面的统一起来,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出一个高水准的产业来。

  以上这些问题反映至个人就业就导致:前期投入产出比太高,前三年甚至前五年无论你怎么努力工资都月入不过万甚至不过8k,而且工作条件艰苦,现在环保行业的加班情况是一半一半,除此之外就是出差跑工地,要么就是无所事事啥也学不到,这一点劝退了相当一大部分年轻人,环保行业入行易精深难不是瞎说的。

  而后期八年之后大概率月入过万了,能当上个什么管理层了,也大概率不敢不想跳槽了,也有个一技之长了,到时候环保行业也肯定发展得更好了,所以关键是要做好长期(五到八年)艰苦奋斗的准备啊!

  附赠: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出炉:10家企业营收超100亿(附榜单)

  共有10家公司营收过百亿元,分别是光大国际半岛平台、北控水务、 葛洲坝 、 三聚环保 、 格林美 、 东方园林 、 盈峰环境 、 首创股份 、 碧水源 、 启迪桑德 。其中启迪桑德和首创股份是首次过百亿元。此外,有9家企业营收是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这19家企业营收总额约3350亿元。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明确提到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元的环保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大的环保公司,现在看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调研对比,行业前十名环保公司几乎都有政府投资控股的影子,政策导向行业,果真名不虚传。

  环境产业红利期已过去,效果时代呼唤技术回归”的话题日前在环保产业的微信群中引发热议。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直言:没必要唱衰环保行业,环保产业虽然存在阶段性问题,但有些并不是行业自身问题,是一些不适当的政策误伤了环保产业(金融去杠杆政策导致银行对环保行业的资金追回导致环保行业资金链断裂)。环保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低价竞标等现状是不可持续的,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从业者们终将意识到并纠偏。

  “相比于不少行业,环保产业毛利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小本微利是常态。”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环保行业的客户端主要还是政府需求和公众需要,贯穿多行业,这一特点其他行业是不可比拟的。虽然存在广大市场,但是转化为现实需求比较慢。

  龙净环保董事长林冰表示,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客户不会因为产品或服务做得好就主动购买,而是在环保压力下购买。所以客户对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往往要求不高,价格为王下,结果可想而知。

  附: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中标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中标金额约1.9亿)一事,其中的异常之处就是“一家知名房地产旗下的物业公司竟然中标了一个环保项目”,这种画面在环保从业者眼里就好比是,一帮厨子眼睁睁看着一个裁缝接了一单做饭的活儿,酬金还挺高。

  “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122个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简称微站)、布设132台摄像头、对深圳市五大干流及一级支流、重要入海河流、黑臭水体等开展一日一巡一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一个环保项目的招标文件竟公然要求“投标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必须包含物业管理或物业服务相关内容”?

  招标文件中的“投标人资格要求”部分第(7)项:投标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必须包含物业管理或物业服务相关内容。

  据分析,这可能是为了响应“环保管家”的概念,这简直太扯!而在此条款约束下,投标企业就变成了清一色的物业公司。

  3、一个环保项目,参与投标的竟然都是物业公司?而且报价耐人寻味般“巧妙”?

  政府环保项目招标,环保相关公司一家没来,却来了5家物业公司,而且五家投标公司的报价均与招标预算19100万均“巧妙”接近。

  5、竞标的另一家企业深圳地铁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和中标人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同一个爸爸——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6、中标企业评标得分98.187分,其余公司评分竟然齐刷刷都在60分左右?

  这些问题的确都疑窦重重,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问题竟然同时出现在一个问题中。这些疑窦如何解开,怕是只有请招标人和中标人出来走两步才知究竟。

  一家物业公司如此“合身”地拿到一个环保项目,由此引发行业热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也有人说,“大多数环保公司也好不到哪儿去,无非就是戴个环保的帽子瞎搞”

  这些议论已经超过了事件本身,虽然言语简短,含讥讽之意,但是却犀利地指出了关于招投标、行业、企业等种种弊病。

  往小了说这是一次存有疑窦的招投标,往大了说也许是行业的混乱;往小说这是政府对环保企业的不信任,往大说也许是大多数环保企业本身不行;往小了说这是同类乱象中的芝麻一例,往大了说这种对乱象的见怪不怪就是行业得不到进步的根源。

  正如有的网友所评论的,1.9亿的项目就算问题严重,在众多蝇营狗苟的乱象中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当前国家通力构建生态文明、重建绿水青山、扭转环保乱象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显得分外刺眼。

  一直以来环保行业的发展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市场受制约、行业不规范、政策强催化等因素让环保行业看起来像一个畸形的巨人,在前进,但摇摇晃晃、根基不稳。

  十九大正式拉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序幕,国家为构筑绿水青山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甚至将环保写入宪法、定为国策,这毫无疑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奈何常有小丑当道、鬼魅横行,行业乱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环保的进程。

  当下的环保形势确实很好,但是畸形的环保产业是完全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的,环保产业的实际值根本无法匹配政策的期望值。

  在当下的行业构成中,尽管企业千千万,但真正专业的没几家。这样的产业状况,其效率、可靠度可想而知,大多数环保公司人数连一个班都凑不齐,基本上是来凑热闹的,进到行业来的人干什么的都有,出现做物业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行业不成熟导致:一来行业不能充分满足政策的要求;二来由于市场的混乱无序,行业自身发育不良。

  由于逼仄的发展历程,环保行业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整体业态很不健康。“上层分配”的市场机制导致环保没有行业只有圈子、没有市场。

  环保行业内,自由竞争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大家比的是谁离天近,离天越近“资源”就越充沛;这就导致处于上层的营业过剩,不思进取,处在下层的营养不良。

  “资源”占有者的杀入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格局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低价中标、恶性竞争也开始频创环保产业。

  一直以来,大多数认为环保行业是没有技术壁垒的。有人说,做环保就是拼装设备的,只要有资源谁都能做,在这样的观念下,环保行业整体的水平一直都很低,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出现。

  整个行业对技术的研发有严重的误解和曲解,而事实上环境治理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之所以有人认为环保行业没有技术壁垒,是因为这个行业内大多数人都在用山寨的方式做事情。

  出现这种现象也跟需求本身只是“做个样子”有关,许多企业的污染处理措施只是为了应付环保局的督查,在早期的时候更是为了建厂要求做的样子,做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用过。

  综上,国家不仅要整顿污染乱象,同时要尽快培养出一个良性高效的环保产业来,否则,实现绿水青山的伟大进程必然因此受阻。

  附:再度失守!中国移动夺标2400万环境监测项目|环保行业到底遭遇了什么?

  中国移动刚刚又中标了“宝鸡市陈仓区购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服务项目”,金额为2400万元。

  从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来看,此项目为一个常规空气站建设和运维项目,项目实施和后期运维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环保监测的项目再不济也是落入一些没实力的业内“关系户”公司手里,怎么现在都直接滑档到业外了...

  监测行业的大势刚起,但好像形势对业内公司来说并不那么美好,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环境监测行业被誉为环保行业的第四大增长引擎。前面三个分别是水、气、固废的治理业务。

  经过这两年政策的高度刺激,水气固废领域的治理工作已经走上正道了。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领域的配套保障,自然也会快速跟上半岛平台。这是确保环保三大战役战果至关重要的一环。

  5年前,环境监测在环保行业的产值占比不足4%,环保单就一个水处理板块的业务量已经10倍于环境监测。

  所以,过去5年,环境监测一直是和整个环保行业严重脱钩的。如今环境监测市场的迸发只是在补足整个环保行业一块大短板。

  监测行业的买卖大致有三类:卖设备、卖系统、做运维。国内监测设备这块和国内的手机行业很像,主要负责组装和工业设计,里面的核心技术和部件大多是国外进口的。

  所以,价格战在监测行业打得也很猛,就差创始人站出来说“我们硬件不赚钱,我们通过软件赚钱了”。

  最近两年环保行业市场彻底打开后,资本进入,国内也有很多技术型公司取得了不错的创新,但技术的追赶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对于监测行业来讲,如果没有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就和电子城组装电脑的生意差别不大。

  还记得去年参加环博会时,和一位做环境监测运维的朋友吃饭,他所在的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

  我当时好奇问他现在环境监测行业是不是要好做些,当时正在吃饭,他抬起头一脸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好像是在告诉我事情并非我所想象。

  这个回答,着实让我吃惊(这是要抢治理的饭碗啊,因为做环境治理的任务才是让数据达标)。

  我简单解释下,环境监测的职责其实只是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准确性,至于监测到的数据是否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那就是业主和治理公司的事儿了。

  所以监测行业本应是只管数据不管达标,这就像你去医院验血,医院的职责是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而不是保证你的检测结果是健康的。

  环境监测行业在国内起步比较晚,一路走来一直没成气候,现如今国家环保整治时代,监测行业总算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但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监测行业正在曲折前行。

  注意我这个“核心竞争力”是打了双引号的。在国内,一套检测设备到底能不能满足业主的要求,主要还得靠运维。

  以前这么干可以,现在突然发现不可以了,不仅是不可以了,有可能干一次被逮到了就要被逐出监测圈。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硬生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功让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环境监测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政府也在大踏步地频频出台政策引导监测行业能够尽快承担起中国生态的基础保障工作。

  当下,社会资本与企业也都纷纷涌入,巨头们都在跑马圈地,行业洗牌重组正在激烈地开展。

  这个时候如果还看不清行业的本质并花大力气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可能是要大大的贻误战机。

  另外,环保行业是个吃政策饭的行业,而如今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很多企业的打法很停留在5年前甚至10年前,这对吃政策饭的企业发展是极其危险的。

  监测行业的本质在于“监”和“测”二字。“监”字是要对得起良心,“测”字则需要练就真本事。 脱离“监测”的发展,只会把自己带进深渊。

  当你没有形成足够门槛的核心技术,同时又失去社会对你的信任的时候,留下的只会是一个不攻自破的局面。

  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建立在信用之上,环境监测行业以及整个环保行业尤为如此。

  那说了这么多中国的水处理水平在世界上究竟怎么样呢?其实是挺厉害的,水处理规模和数量自不必说,世界第一,毕竟上万亿的市场不是哪个国家都有的;技术,这点是争议最大的,其实国内不差顶尖技术,无论是处理工艺还是设备都能做到世界一流,只要钱到位,做到饮用水级别的都可以。可关键就是,钱不到位的情况很常见,所以也就很难培养出高端技术人才,大多数坚持不下去就转岗转行了,不尊重技术人才。管理,这点倒是有点问题,主要也是钱不够留不住高端管理人才。排放标准,不说了世界领先,毕竟国家定的,有的指标比欧美发达国家还要严格;意识理念,这个就真的是短板了,很多决策取决于拍脑袋,笑。总的来说,可以做到世界第一,但是没必要。实际上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只是国家政策摆在那儿没有办法,苦笑。

  环保行业说到底就是个配套型产业而不是支柱型产业,其导向是要“让所有企业都做得起环保”,它的任务是辅助国家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实体经济转型的一部分,其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良性运转。所以环保行业总的来说就是个边缘性产业,热闹是别人的,环保行业看看就好。不同地区环保行业的薪资水平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实业绑定,所以一线城市的环保薪资水平也最高,而环保人才主要集中在以北京和上海周边。

  所有没有门槛的职业,都是天底下最难的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赚钱(比如搬砖的农民工、贴瓷砖的水泥匠,一天400,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月入可以过万,主要是累啊,一般大学生体力都干不了,兼职可以。但是不常做的话,烈日炎炎干一趟,躺一星期)。并不是你幻想的,随便坐在办公室里混混,玩着手机守株待兔,只要守的日子足够久,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不会好的!那些能让人用轻松方式赚钱的,要么是有资源,要么是有人脉。(比如金融行业,你要么有资源,或者你父亲是银行的大客户,要么你是清北复交浙双985出身的硕士,否则其它情况大抵逃不了底层金融民工的命运)很不幸,环保就是这么个行业,入门门槛极低,100万人里有50万都是跨行过来骗国家补贴的。所以大家一直呼吁要提高环保行业的水准,国家必须一直强力监管到基层才行,否则都是换汤不换药。真正要做好环保所需要的知识密度绝不比互联网行业小,想要工资高的话,这是个中后期需要不断学习的高门槛行业,比互联网好一点的就是它不会有35岁中年危机(ps:互联网行业既要动脑又要耗费体力,如果体力不行了能力也没长进还享有高工资的话自然会被淘汰,公司不如再去招应届生码农,环保虽然也差不多不过还是更耗体力一点,能力不长进的话大不了十年不涨工资嘛,笑),因为环保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人才都是紧缺的,别说高级人才了,有5—8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都是急缺的,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推荐资讯